5月6日,《湖北日報》頭版刊發(fā)《1500名建設者晝夜不歇——漢江首條沉管隧道 沖刺7月貫通》,聚焦襄陽魚梁洲過江隧道1500多名建設者在洲下的江底忙碌,沖刺隧道7月貫通、年內建成通車。
全文如下↓↓:
1500名建設者晝夜不歇——
襄陽城區(qū),一片綠洲橫臥在滾滾漢江間,這就是被稱作襄陽“綠肺”的魚梁洲。
5月2日,上洲賞花觀景的市民絡繹不絕。一旁,襄陽東西軸線過江隧道項目鏖戰(zhàn)正酣,1500多名建設者在洲下的江底忙碌,沖刺隧道7月貫通、年內建成通車。
魚梁洲過江隧道是連接襄陽市東津新區(qū)與樊城區(qū)的一條快速通道,過江隧道全長5.4公里,其中下穿漢江的沉管隧道長1011米,是目前國內整體建設規(guī)模最大的內河沉管隧道、漢江首條沉管隧道。
魚梁洲西汊,400多米長、130多米寬、20多米深的“大坑”里,10臺紅色汽車吊轟鳴,4臺天泵“突突”作響,工人們正在一片“鋼筋叢林”中綁扎底板鋼筋、搭設頂板支架、澆筑底板混凝土。
中交二航局項目總工曾波存忙得滿頭大汗。他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,1.2公里長的東、西汊干塢,3個月要變成隧道,需澆筑15萬立方米混凝土、使用2.5萬噸鋼材,工期非常緊張。為此,項目優(yōu)化作業(yè)流程,采取“多點開花”的方式增加8個作業(yè)面。
江下的沉管隧道,是一個長91.5米、寬31.2米、重約2.4萬噸的“大箱”,由10節(jié)沉管組成,今年2月已全部下沉完畢。
水下25米的沉管如何“裝修”?
記者從東汊“走”進江底,隧道里涼風習習,氣溫驟降超過10℃,雙向六車道的路基已修好,工人們正在安裝防火板,進行管內附屬設施施工。據介紹,路基上還要加鋪壓重混凝土。
沉管隧道,結合部的防漏是關鍵。曾波存指著兩“箱”之間的一圈黑色項圈說:“這是全國產化的GINA止水帶,助力沉管滴水不漏。”記者摸了一下壁面,感覺比較干燥,接縫處沒有漬水。據悉,已下沉的10節(jié)沉管目前全部達到“無滲水,結構表面無濕漬”的一級防水要求。
35歲的曾波存剛獲得襄陽市五一勞動獎章,他已在工地上堅守2個月。他指著一旁的項目工會主席張飛說:“他已在項目上連續(xù)堅守了4個月,今年春節(jié)都沒回去?!?/span>
橫穿漢江的沉管隧道中,有自主研發(fā)的“硬核”技術。據了解,該項目有多項自主創(chuàng)新技術和工藝被運用到沉管隧道上,包括沉管隧道先鋪卵石基礎、全斷面整體式澆筑、全漂浮式整平船、裝配式端封門結構等,中交二航局項目部已申報30項專利。今年3月,襄陽東西軸線內河大型沉管隧道建造關鍵新技術與應用,被湖北技術交易所評定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