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地名描畫一方山水,
一個地名記錄一段歷史,
一個地名承載一方風物,
一個地名留住一縷鄉(xiāng)愁。
經過半年多的努力,
一部以襄陽地名為主線的襄陽文化宣傳片
《守望襄陽之地名文化拾掇》,
由襄陽市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
辦公室制作完成。
該片全長10分鐘,采用高清拍攝,長短鏡頭結合等手法,通過對襄陽市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3萬多個農村居民點的統(tǒng)計、梳理、分析,剖析襄陽地名特色,尋究其脈絡,反映了襄陽境內自然風貌、民眾風俗習慣、歷史發(fā)展軌跡等社會文化特征。
如片中所述,襄陽市農村居民點中以“嶺、峽、谷、坪、埫、嘴、垴、溝、灣、汊、洲、灘”為通名的居多,反映了襄陽山水縱橫、地貌多樣的自然地理環(huán)境特征。而“坑子、窩子、沿、坎、棚”的通名,很有襄陽特色的通名,反映了襄陽境內,楚人先祖開荒墾田,發(fā)展農耕,合族而居,漸成村莊的歷程。
再如襄陽市農村居民點中有大量以“營、堡、寨”等軍事設施名稱衍變而成的村落通名,反映了歷史上襄陽城的軍事戰(zhàn)略地位。以“店、鋪、廟、寺”為通名的,反映了襄陽歷史上的交通區(qū)位優(yōu)勢,描繪出襄陽歷史上“南船北馬,七省通衢”南北通商、文化交流的繁榮景象。
人有人名,地有地名;人地無名,寸步難行。人類造就和使用了地名,地名也就廣泛的為人類社會服務。正因為如此,使用地名也滲透到各個學科,形成了色彩斑斕、林林總總的地名文化。古老地名,是老先人留下的一筆重要文化資源,且見證了中華民族文明發(fā)展史。有的地名背后則與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關。熟悉地名背后的故事,對了解地方歷史,弘揚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,豐富現(xiàn)代人的精神生活,大有裨益。
該片的完成,
對襄陽地名文化宣傳和挖掘,
將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,
也將使襄陽地名文化
為社會各界更廣泛的了解和認識。